分析一波 Retrofit 的源码实现。
简单使用
官方给出了使用例子,具体详情参看 官网。
如果加入 RxJava 和 Gson ,就需要添加对应的适配和转换工厂类。
val retrofit = Retrofit.Builder()
.baseUrl("https://api.github.com/")
.addCallAdapterFactory(RxJavaCallAdapterFactory.create())
.addConverterFactory(GsonConverterFactory.create())
.build()
围绕 Retrofit 的调用流程分析它的内部实现。
Retrofit 类的构建
首先是 Retrofit 类的构建,通过建造者模式来实现。
在 Retrofit.Builder
类的调用方法中指定一些参数,就比如上面的 RxJava 和 Gson 对应的工厂类。
在 build
方法里面可以看到全部的所需要的内容:
public Retrofit build() {
// HTTP 请求的 host 路径
if (baseUrl == null) {
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("Base URL required.");
}
// 用来执行请求的工厂,若没有设置就是使用 OKHttpClient
okhttp3.Call.Factory callFactory = this.callFactory;
if (callFactory == null) {
callFactory = new OkHttpClient();
}
// 异步请求时回调线程切换的执行器
Executor callbackExecutor = this.callbackExecutor;
if (callbackExecutor == null) {
callbackExecutor = platform.defaultCallbackExecutor();
}
// 网络请求适配器的工厂集合
// Make a defensive copy of the adapters and add the default Call adapter.
List<CallAdapter.Factory> callAdapterFactories = new ArrayList<>(this.callAdapterFactories);
callAdapterFactories.add(platform.defaultCallAdapterFactory(callbackExecutor));
// 数据转换器的工厂
// Make a defensive copy of the converters.
List<Converter.Factory> converterFactories =
new ArrayList<>(1 + this.converterFactories.size());
// Add the built-in converter factory first. This prevents overriding its behavior but also
// ensures correct behavior when using converters that consume all types.
converterFactories.add(new BuiltInConverters());
converterFactories.addAll(this.converterFactories);
// 创建 Retrofit 实例
return new Retrofit(callFactory, baseUrl, unmodifiableList(converterFactories),
unmodifiableList(callAdapterFactories), callbackExecutor, validateEagerly);
}
在 Build 创建 Retrofit 时有如下要注意的东西:
- callFactory : 网络请求工厂
- adapterFactories : 网络请求适配器工厂的集合
- converterFactories : 数据转换器工厂的集合
- callbackExecutor : 回调方法执行器
这四个东西可以说是 Retrofit 中很重要的内容了,它们在 Retrofit 类中都是接口或抽象类类型,将定义与实现进行分离,可以做到面向接口编程。
Retrofit 是对网络请求的封装库,一个网络请求的过程大致可以抽象如下:
创建网络请求 --> 发出网络请求 --> 收到请求内容 --> 对内容进行处理
而 Retrofit 可以说是对上面的流程都进行了抽象,抽象出一些类和接口,这些抽象类或者接口的调用就是实现上面的请求流程。
adapterFactories
就是对创建的网络请求适配的集合,比如默认请求是 Call
,但是可以通过 RxJavaCallAdapterFactory
将网络请求适配到 RxJava 的 Observable
。
callFactory
就是用来执行网络请求的,将请求发出去,如果没有指定该变量,则默认使用 OkHttpClient
来完成该功能。
converterFactories
就是将请求后的内容转换成指定的格式的集合,如果服务器返回的是 GSON 格式,那么就可以指定 GsonConverterFactory
将 HTTP 的 Response 内容转换 GSON 对象。
callbackExecutor
就是在网络请求结束后,从子线程切换到对数据操作的线程,主要就是切换到主线程。
依照网络请求流程,上面四个重点变量在请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也是如下:
adapterFactories --> callFactory --> converterFactories --> callbackExecutor
另外,Retrofit 还是支持多平台的,除了 Android 平台之外,还有 Java 等平台,在 Retrofit.Builder
的构造方法中就对当前平台做了一个判断,这里就只看 Android Platform 就好了。
弄懂了大致的脉络,接着再来看实际代码。
如果没有指定请求后的线程切换操作,那么就会使用 defaultCallbackExecutor
。 Android 下默认的就是 MainThreadExecutor
,通过主线程的 Handler 来实现线程切换。
static class MainThreadExecutor implements Executor {
private final Handler handler = new Handler(Looper.getMainLooper());
// 向主线程 post 一个 runnable 实现切换
@Override public void execute(Runnable r) {
handler.post(r);
}
}
如果没有添加网络请求适配器对象,那么就会使用默认的 defaultCallAdapterFactory
。Android 下默认的就是 ExecutorCallAdapterFactory
,
它的主要代码如下:
@Override
public CallAdapter<?, ?> get(Type returnType, Annotation[] annotations, Retrofit retrofit) {
if (getRawType(returnType) != Call.class) {
return null;
}
final Type responseType = Utils.getCallResponseType(returnType);
// 返回 CallAdapter 对象进行适配
return new CallAdapter<Object, Call<?>>() {
@Override public Type responseType() {
return responseType;
}
// 具体适配函数
@Override public Call<Object> adapt(Call<Object> call) {
// 返回 ExecutorCallbackCall 函数,因为就是对 call 的一个委托
return new ExecutorCallbackCall<>(callbackExecutor, call);
}
};
}
重点在于返回 CallAdapter
对象,它将网络请求进行适配,如果没有使用 RxJava 的话,那么返回的就是 ExecutorCallbackCall
。
如果没有指定请求结果转换对象,那么就会使用默认的 BuiltInConverters
类进行转换,BuiltInConverters
与请求适配和线程切换不同,它是和平台无关的。
在 adapterFactories
和 converterFactories
中还用到了工厂模式,通过工厂模式对具体执行操作的 CallAdapter
和 Converter
进行封装。
以上就完成了 Retrofit 对象的创建。
动态代理创建网络请求对象
接下来就是使用 Retrofit 类通过动态代理创建一个代理对象实例。
// 定义请求接口
public interface GitHubService {
@GET("users/{user}/repos")
Call<List<Repo>> listRepos(@Path("user") String user);
}
// 动态代理创建实现了请求接口的类
GitHubService service = retrofit.create(GitHubService.class);
动态代理的作用与实现,可以参考 这篇文章。
请求接口定义的所有方法,都会通过 InvocationHandler
中的 invoke
方法去分发处理。
也就是说,请求接口定义的返回类型是 Call
,那么 invoke
方法返回的也是 Call
类型。
主要代码如下:
new InvocationHandler() {
private final Platform platform = Platform.get();
@Override public Object invoke(Object proxy, Method method, @Nullable Object[] args)
throws Throwable {
// If the method is a method from Object then defer to normal invocation.
if (method.getDeclaringClass() == Object.class) {
return method.invoke(this, args);
}
if (platform.isDefaultMethod(method)) {
return platform.invokeDefaultMethod(method, service, proxy, args);
}
ServiceMethod<Object, Object> serviceMethod =
(ServiceMethod<Object, Object>) loadServiceMethod(method);
OkHttpCall<Object> okHttpCall = new OkHttpCall<>(serviceMethod, args);
return serviceMethod.adapt(okHttpCall);
}
});
其中,method
就是对应接口中声明的方法,对每一个方法都会通过 loadServiceMethod
方法将它转换成 ServiceMethod
对象。
serviceMethod 会先从缓存 ConcurrentHashMap
中查找,如果没有在通过 ServiceMethod.Builder
创建一个。
创建时首先是如下两个方法:
// 通过 method 的返回类型和 注解 找到对应的 callAdapter
callAdapter = createCallAdapter();
// 通过 method 的 请求返回类型 和 注解 找到对应的 responseConverter
responseConverter = createResponseConverter();
这两个方法有点类似,在前面提到的 adapterFactories
适配器集合和 converterFactories
转换器集合都是列表。
要通过方法的返回类型、请求结果的返回类型、方法注解,为当前方法找到合适的适配器和转换器。
在这里可以看到,Retrofit 其实支持在请求接口中定义不同的返回类型,可以 Call
和 Observable
同时使用,也可以 GSON
和 Response
同时使用。
确定了请求适配和结果转换类之后,就是处理接口方法中定义的那些注解,分别是为该方法定义的注解和为该方法参数定义的注解。
// 处理方法对应的注解
for (Annotation annotation : methodAnnotations) {
parseMethodAnnotation(annotation);
}
// 处理方法参数对应的注解
int parameterCount = parameterAnnotationsArray.length;
parameterHandlers = new ParameterHandler<?>[parameterCount];
for (int p = 0; p < parameterCount; p++) {
parameterHandlers[p] = parseParameter(p, parameterType, parameterAnnotations);
}
关于注解处理这块比较冗长,文章篇幅有限,就不细写了,其实也主要是对那些 GET
、POST
、HEAD
等进行处理。
对这些注解的处理在最后创建 Call
用来发起网络请求时会用到。
当注解也处理完了之后,就创建了 serviceMethod 对象,接着创建 OkHttpCall
对象,这个对象就不是缓存的了,因为它就是用来执行请求的,每一次都要新建一个。
OkHttpCall 实现了 Call
接口,可以看做是对它的封装。Call
接口在 OkHttp 中就是用来发起网络请求的,它主要方法就是 execute
和 enqueue
,
然后 serviceMethod 对象通过 adapt
方法对 OkHttpCall 进行适配转换,并且返回了转换结果,如果在创建 Retrofit 时添加了 RxJava 的适配,那么返回的就是 Observable 类型。
这个 adapt
方法的适配其实就是由 serviceMethod 的 callAdapter
来实现的。
上面提到,默认是使用 ExecutorCallAdapterFactory
工厂来实现的。
最后,invoke
函数返回的就是把 OkHttpCall
经过 adapt
适配后的对象,默认情况下返回 ExecutorCallbackCall
对象。
执行网络请求
有了 ExecutorCallbackCall
对象之后,就可以像 OkHttp 那样去执行请求了。
// 异步请求
repos.enqueue(object : Callback<MutableList<Repo>> {
override fun onFailure(call: Call<MutableList<Repo>>?, t: Throwable?) {
}
override fun onResponse(call: Call<MutableList<Repo>>?, response: Response<MutableList<Repo>>?) {
}
})
// 同步请求
repos.execute()
ExecutorCallbackCall
对象其实是对 OkHttpCall
的委托,具体的 enqueue
和 execute
方法都是由 OkHttpCall 来实现的。
先看一下同步调用
private @Nullable okhttp3.Call rawCall;
@Override public Response<T> execute() throws IOException {
okhttp3.Call call;
synchronized (this) {
if (executed) throw new IllegalStateException("Already executed.");
executed = true;
call = rawCall;
if (call == null) {
try {
// createRawCall 方法创建 call
call = rawCall = createRawCall();
} catch (IOException | RuntimeException | Error e) {
}
}
}
// 取消请求
if (canceled) {
call.cancel();
}
// 解析请求内容
return parseResponse(call.execute());
}
实际是通过 createRawCall
方法来创建 Call
的,在 createRawCall
里面又主要是通过 serviceMethod.toCall
方法来完成的。
okhttp3.Call toCall(@Nullable Object... args) throws IOException {
// 用上了之前解析注解得到的结果
RequestBuilder requestBuilder = new RequestBuilder(httpMethod, baseUrl, relativeUrl, headers,
contentType, hasBody, isFormEncoded, isMultipart);
// 处理请求的参数
@SuppressWarnings("unchecked") // It is an error to invoke a method with the wrong arg types.
ParameterHandler<Object>[] handlers = (ParameterHandler<Object>[]) parameterHandlers;
int argumentCount = args != null ? args.length : 0;
if (argumentCount != handlers.length) {
throw new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("Argument count (" + argumentCount
+ ") doesn't match expected count (" + handlers.length + ")");
}
// 把注解和参数对应上
for (int p = 0; p < argumentCount; p++) {
handlers[p].apply(requestBuilder, args[p]);
}
// 最后还是通过 callFactory 来创建 Call
return callFactory.newCall(requestBuilder.build());
}
在 toCall
方法里就用到了之前解析的注解内容,依然通过建造者模式创建请求,并且把请求的参数和对应的注解内容对应上,也就是 ParameterHandler
的 apply
方法。
最后是通过 callFactory 网络请求工厂来创建请求,默认就是使用 OkHttp 来创建。
parseResponse
方法会处理 Call
执行的结果,最终也是通过 serviceMethod.toResponse
方法来处理。
R toResponse(ResponseBody body) throws IOException {
return responseConverter.convert(body);
}
在该方法里,用到之前提到的数据转换器 responseConverter
来实现数据的转换,最终就得到了请求的结果 Response
。
异步请求和同步请求大致相同,不同点在于异步请求要切换到主线程,这也是用之前提到的 callbackExecutor
来实现线程切换。
delegate.enqueue(new Callback<T>() {
@Override public void onResponse(Call<T> call, final Response<T> response) {
// 切换线程
callbackExecutor.execute(new Runnable() {
@Override public void run() {
if (delegate.isCanceled()) {
// Emulate OkHttp's behavior of throwing/delivering an IOException on cancellation.
callback.onFailure(ExecutorCallbackCall.this, new IOException("Canceled"));
} else {
callback.onResponse(ExecutorCallbackCall.this, response);
}
}
});
}
//...
}
enqueue
请求的回调方法通过 callbackExecutor
实现了线程切换。
以上,就分析了 Retrofit 从创建到发起网络请求的过程。
小结
Retrofit 的设计思想非常值得学习,事实上直接使用 OkHttp 同样可以实现功能,但是 Retrofit 对 OkHttp 的封装却更加方便了。
首先,是把网络请求的类型和参数,通过注解来处理了,用注解标注,可以简化不少代码,在 Retrofit 内部去实现注解的解析,并且通过动态代理去创建实现了注解方法接口的对象实例。
其次,大量设计模式的运用让 Retrofit 更容易去拓展,添加不同的适配和转换,把网络请求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拆分,面向接口的编程,网络请求适配和数据转换,每一个部分都可以独立开。
接着,基于对 OkHttp 的封装,能够利用 OkHttp 去实现最重要的网络请求功能。
最后,学习 Retrofit 的设计思想,并把它们用到我们的代码中去。
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来源: 开源库之 Retrofit 源码分析